编者按:
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根本遵循,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“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,提高公共服务水平,牢牢兜住民生底线。”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更为关键。
青岛市即墨区通过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,推进红色物业、红色业委会建设,切实将党组织力量下沉服务居民第一线,让党建赋能城市基层治理,在解决居民“急难愁盼”方面走出了一条实践路径,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大众网·海报新闻走进即墨街道社区,通过生动的故事、真实的案例呈现城市基层治理的“即墨路径”。
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
近年来,在青岛即墨区,一场静水深流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发生:老旧小区焕新颜,堵塞管道得畅通,24小时驿站便民生……当党建的红色引擎轰鸣启动,即墨区将散落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,激活小区“能人矩阵”,让治理现代化的星火成燎原之势,照亮城市温暖底色。
而这一位位活跃着的善治能人“群英谱”——社区书记、楼长、物业人、业委会成员、网格员、热心居民……他们照见了基层治理的密码:真正的能人,永远生长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。他们不是“超人”,却在党组织搭建的治理场域里,用“硬核”本领释放改变生活的“超能力”。
能人“挑大梁”:小机制赋能大民生
基层治理的深层难题,需要创新的机制破冰。即墨区用党组织的 “红线“ 串联各方力量,构建 “事事有人管、管得有章法“ 的治理闭环。在这场变革中,一批懂机制、善统筹的 “领航人“,让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。
李晓明和物业、业委会、楼长、居民代表正在进行“墨香议事星期三”。(左一)
环秀街道墨香郡社区党委书记李晓明,面对投诉不断的“老大难”小区,创造性推出“墨香议事星期三”机制。每周三下午,物业、业委会、楼长、居民代表围坐一堂,共商小区“疑难杂症”。他们建立分类台账,明确解决时限。机制运行以来,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,居民满意度飙升至98%,投诉量“断崖式”下降……这让他更加确信:推动基层治理要从“为民作主”向“由民作主”转变。
刘世界带领“老同志楼长团”(右三)
在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小区,“老同志楼长团”团长刘世界,把党组织的“神经末梢”延伸到楼院角落。这位退休干部,带领41位“银发楼长”构建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网格体系。充分发挥退休老同志阅历广、威望高、离得近、叫得应、情况熟、接地气的优势,敢闯敢试,积极参与社区治理,成为新时代下为群众排忧解难、推动社区治理的志愿服务队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黑了18年的路灯亮了,乱了多年的车库顺了,61起矛盾纠纷在“唠家常”中化解。“不是我们有多大本事,是党组织给的‘话语权’,让居民们愿意听、愿意信。”
服务多面手:让贴心服务一直暖在心坎上
物业服务如何突破“基础保障”,直抵人心?环秀街道中交中央公元一期的物业经理刘娜,给出了“物业天花板”级的答案,她将精细化服务融入每个角落:
小区门岗双驿站——24小时开放的菜鸟驿站解决居民“取件难”,配备矿泉水和休息区的骑手驿站温暖城市奔波者;十年如一日的高标准绿化养护,草坪更换覆盖率95%以上;“软服务”直击心坎: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,联合社区诊所定期义诊;物业购置血压血糖仪,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子女;客服管家化身“就医陪护员”,陪同独居老人挂号就诊……
物业经理刘娜
更难得的是,物业把服务做成了 “时间艺术“:春日全力复绿,夏日打造露营场景,秋日引入非遗体验与晒秋活动,冬至共聚包饺子。更令人称道的是十年坚持的“婚庆礼遇”——免费仪仗队、专人敬礼引导、专属电梯服务,让业主的人生大事倍添社区温情。“这种被惦记的感觉,比什么都珍贵。”业主的话,道出了服务的真谛。
网格员崔晓庆
贴心服务也来自社区网格员,在环秀街道墨香郡社区,专职网格员崔晓庆的“诉求收纳盒”也见证着服务温度。这位有着17年党龄的网格员,带着 “腿勤、嘴勤、手勤、脑勤“ 的劲头,将424户居民情况全装心里。“张大爷家的水管漏了,李大姐和邻居闹别扭,都找她。”居民说,“小崔说事”已经成了居民信服的“品牌”,她不仅能把惠民政策讲到家门口,更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时。“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,要放在心上。”崔晓庆一直坚持着。
共治聚合力:多元力量拧成 “一股绳“
小区治理不是 “独角戏“,而是 “大合唱“。多元思维碰撞出的火花,才能让共治共享从理念变成了生动实践。
张悦柯收集居民意见建议
在环秀街道滨湖社区德馨珑湖小区,业主委员会主任张悦柯(原即墨人民医院副院长)筹资26 万元建起健康小屋,采用“公益+经营”模式:居民免费体检,推拿针灸半价。更暖心的是,他推行的 “7点暖灯之约“——小区里14 户孤寡老人每晚7点亮一盏窗灯,只要灯亮着,就是平安的信号。“从医院到社区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他守护健康的初心。“ 如今,越来越多居民加 入这场守护 “亮灯行动“,也让温暖在邻里间传递。
宫卫卫和孙成先
潮海街道海信君和小区,“90 后 + 50 后“ 业委会组合成小区治理 “最佳拍档“。“我是业主,也是法律工作者,得护好大家的家。“1991 年出生的宫卫卫,带着 “四青一老“ 的业委会团队推动各种问题解决。团队里66 岁的孙成先则发挥 “社区老宝贝“ 的优势,走家串户拉家常、解心结。社区书记评价这对搭档:“他们的组合让业委会既有公信力又有执行力。“在他们的推动下,电动自行车停放等问题得到顺利解决。“年轻人懂政策,老同志懂人心,加起来就是解决问题的 ' 万能公式 '。“ 居民的调侃里,藏着共治的智慧。
新都大妈吴瑞芹(左二)
而在北安街道,热心居民们用 “软力量“ 撑起治理一片天。新都社区的楼宇妇联主席吴瑞芹,带领“新都大妈”服务队调解纠纷。她们将案例拍成情景剧,在微信群“以案说法”,自编自导的“新都微视”短视频火爆出圈。今年精准对接居民需求,又添了 “说媒““职通车“等新业务。在新惠社区,倪吉玲创立“乐业小站”,带领 20 多位居家老人、妇女做手工,每月增收 1500 到 4500 元。“以前送完孩子干发呆,现在月挣四千三!“在这里承接服装质检、饰品制作,社区免费场地成了她们经济独立的摇篮。
倪吉玲(左一)
我们看到,这些小区里的多元力量,全方位、无死角地对接居民诉求,以实际行动让“共治共享”照进现实。
兜底保障:国企担当让老旧小区焕新生
无物业小区的治理,是基层治理的 “硬骨头“,而兜底托管全区183个老旧无物业小区的青岛新城市安居物业管理中心,则彰显了“国企大管家”的担当。
“我们来,就是要让老百姓知道,再老的小区也有人管。“ 无物业小区潮海片区站长王波说。自2022年7月起,该中心服务面积达157万平米。他们的 “攻坚日志“ 里记录着惊人的数字:3年累计清理楼道、地下室、房顶垃圾杂物2689吨、无主渣土2435吨;清理小广告58万余处;更换雨污水篦子544个,疏通吸污755车次,清掏雨污水管道3671次;开展路面、墙面修补167次。
更难得的是,他们把服务做到了 “最后一米“:为老人修水管、换灯具,为卧床业主换药,帮独居老人缴医保,联合卫生站开展义诊。“以前垃圾堆成山,现在天天有人扫;以前路灯瞎着眼,现在晚上亮堂堂的……“ 居民的真心诉说,是对 “兜底守护者“ 最好的褒奖。
如今的即墨,在党建引领下,更多 “能人们“ 正加入这场治理实践中,用各自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安居梦的星河。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幸福的答案,就写在居民越来越舒展的笑容里……
简配资-简配资官网-专业股票配资论坛-配资资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