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壁上的中国故事
\n——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的叙事图谱与精神观照
\n文/南风子
\n1
\n毛相林的故事早有耳闻,却从未能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这位传奇人物。这份难得的“走近”,缘于我阅读了陈泰湧、李燕燕所著的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。它是“楷模列传——为前行者画像”丛书中的第一部,生动记录了重庆巫山县下庄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,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历时七年开凿出一条“天路”的壮举。这部作品在纪实与文学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:其叙事结构独具匠心,内容呈现引人深思,既鲜活定格了时代的印记,也深刻体察着人与命运的复杂交织。它不仅讲述了下庄村的沧桑变迁,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撼动人心的精神图景。
\n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。作家深入下庄,与毛相林和村民们促膝长谈。那些镌刻在悬崖上的岁月、流淌在泥土里的汗水,被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泣的文字。
\n书中对关键事件的记录清晰可考。《奏鸣曲 开辟天路》以细致的笔墨还原了1997年至2004年间的场景:村民们腰系绳索在垂直崖壁上凿石修路。钢钎与岩石的碰撞、炸药爆破的烟尘、暴雨冲毁半成品路段的无奈——这些“毛茸茸”的细节,皆从亲历者的口述中梳理而来。尤其对6位村民牺牲的记载,并非刻意渲染悲情,而是真实、平静地叙述事件经过与后续影响。这种克制的真实更具艺术震撼力。
\n作品对下庄脱贫历程、走向“幸福之路”的记录同样深入具体。《狂想曲 再续新路》,客观呈现了毛相林探索产业发展的曲折:栽种漆树因下庄海拔低,夏季一热全死了;种烟叶长势良好,却不出油,收割晒干后一回潮成了粉末;种桑养蚕,蚕又得了脓病损失惨重;直到找到适合当地气候的“三色”经济(西瓜、柑橘、乡村旅游),村民才逐步增收。这些失败与成功的交替,构成了脱贫攻坚最真实的注脚。
\n正是作家对真实的坚守,秉持“不虚美,不隐恶”的精神,让这部作品成为下庄村变迁的可靠见证,也为理解中国乡村脱贫实践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样本。
\n2
\n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的结构富有匠心,其乐章式的编排中蕴含着叙事的智慧。全书的目录设计别具一格,以序曲、小夜曲、奏鸣曲、狂想曲、浪漫曲等音乐体裁为章名。这种结构安排并非形式上的花样,而是与内容形成了巧妙的互文。
\n《序曲 太行·王屋·下庄》以愚公移山的典故起笔。它将下庄村的闭塞环境与太行、王屋两山并置,既点出地理困境的相似性,又暗喻“愚公精神”的传承。这种开篇,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历史纵深与“不畏困难,艰苦奋斗”的精神基调。
\n《小夜曲 井里女人》包含《下庄新娘》《下庄遗孀》《下庄姑娘》等篇目。它如同一组舒缓的短调,聚焦修路前后下庄女性的生存状态。《下庄新娘》讲述袁大清16岁从起阳乡嫁到下庄,至2001年去世,这位90岁老人一生未能走出下庄,体现村民出山之难、之艰辛;“下庄遗孀”记录了为修路牺牲的村民及其遗孀的事迹;“下庄姑娘”书写袁孝鑫用7年时间在心里修建了一条从外地回下庄的路。这些个体命运,折射出修路的原因、艰辛与成效。
\n《奏鸣曲 开辟天路》作为全书的核心乐章之一,构成了叙事高潮。其中的篇目《手臂丛林》描绘了下庄人修路的悲壮事迹,以及面对人员牺牲时依然坚决修路的坚韧精神。《艰难七年》讲述了黄会元、沈庆富等牺牲者的感人事迹。《巾帼英雄》展现下庄女性挑水、做饭、运石头,承担家庭重担,为修路付出许多。《男儿垂泪》则记录了毛相林在路通之后,面对下庄依然贫困的悲凉与焦灼。他再次下定决心,要修一条连接外界的康庄路、幸福路。当百条手臂在绝壁前举起,古寓言中“子子孙孙无穷匮”的誓言,便在山谷轰然回响。这些章节如同奏鸣曲中快板与慢板的交替,在紧张与沉郁的节奏变化中,展现出下庄人群体奋斗与巨大牺牲的复杂肌理。
\n《狂想曲 再续新路》与《浪漫曲 下庄今朝》构成了叙事的变奏。前者中的《拨云见日》《金色狂舞》写在上级关怀下,毛相林带领下庄人进行种西瓜、柑橘、开发乡村旅游、建农家乐的产业探索,并建立下庄人事迹陈列馆、下庄筑路英雄谱。后者中的《果林飘香》《朗朗村小》《重回下庄》则描绘脱贫后下庄的勃勃生机,“下庄精神”以及走上幸福康庄大道的景象。这种从“凿石”到“结果”的叙事转换,完成了从生存需求到发展需求的主题升华。
\n而《协奏曲 毛相林自述》与《随想曲 群英谱》,则通过第一人称叙事与群像速写,让主角与配角、个体与集体形成复调共鸣。
\n这种乐章式结构,使原本线性的脱贫故事呈现出多声部的叙事效果,既保持了时间线索的清晰,又赋予作品文学性的韵律感。
\n航拍下庄。周瑄 摄
\n3
\n作品对人物的塑造,未采用高大全的英雄叙事。它是在日常细节中勾勒立体的精神画像,在平凡叙事中显影精神光谱。
\n关于毛相林,作者写出了一个原生态的农民楷模,没有开“美颜模式”,如同大地里长出的一株植物般质朴。书中描写他在修路工地上的状态:面对资金困难,他“作出了一个最冒险的决定,以个人房屋作抵押,到信用社贷款1万元”;面对困境与不顺,他也有烦躁的一面;面对战友牺牲,内心也曾动摇害怕。然而,当所有人都高举手臂,当杨元鼎倚着棺材站在长条凳上,声音哽咽却又高亢地喊出“百分之百通过”时,他的心瞬间坚定无比:“有党员干部和群众给我扎起(方言:支持),他们就是我毛矮子的靠山,我还怕个啥?”这些选择显露出他执拗与担当并存的立体性格。
\n《协奏曲 毛相林自述》更是让他直抒胸臆:“要想改变落后的面貌,我们就必须修路。那个年代,国家发展不均衡,手长衣袖短,需要修路的地方很多。我们下庄非常偏僻,政府一时半会儿顾不过来。我们也没想过‘等’,等不等得来先不说,等不起呀!多等一年,就耽搁了10多个娃娃;多等十年二十年,就又耽搁了一代人啊。我说,要想修路,只能靠我们自己干!”这初心,到“路再难也要修。山凿一尺宽一尺,路修一丈长一丈,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、苦十年,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!”这决心、这誓言如同凿击山岩的锤音,朴素却足以撼动人心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。
\n作品对村民群像的刻画同样精彩。《随想曲 群英谱》中既有“腰缠绳索在悬崖打炮眼”的勇者,也有“失去丈夫后仍坚持修路”的寡妇,还有“外出打工后返乡修路”的青年。这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,却在“愿意用命换路”的朴素认知中,展现出集体主义的力量。尤其是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所言:“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苦寒,数十代人受了这么多辛苦,我还是希望广大群众,哪怕我的儿子黄会元会死,还是要努力一把,只增一把火,我们公路就通了,就摆脱这个贫困了。”这种悲怆中的坚韧,为平凡人的伟大作了最动人的注脚。这份以命相搏的坚韧,正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自强不息,在下庄最陡峭的绝壁上生根发芽。
\n《小夜曲 井里女人》与《浪漫曲 下庄今朝》中对女性角色的关注,体现了作品的人文温度。从“井里女人”的愁苦,到“巾帼英雄”的坚强,再到“果林飘香”里女人们在果园劳作的欢颜。女性命运的变迁成为下庄发展的一面镜子,也让脱贫叙事多了一层性别视角的观照。
\n4
\n作品的主题内涵并未停留在修路脱贫的表层叙事上,而是深入到对人与环境、传统与现代、个体与集体等关系的思考中。
\n“太行·王屋·下庄”的隐喻贯穿始终。毛相林与村民们所凿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山路,更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之路。《奏鸣曲 开天辟路》中的《男儿垂泪》,描写了2004年4月下庄绝壁天路全线贯通,一辆农用车沿绝壁机耕道开进下庄。许多老人第一次看到山外汽车时的震撼。这种视觉冲击带来的,是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对自身命运的重新认知。
\n《狂想曲 再续新路》和《浪漫曲 下庄今朝》展现了脱贫后的观念变迁。村民们逐步更新致富观念,主动学习种植技术,发展乡村旅游。这种转变揭示出交通变化与思想变化的深层逻辑。当外界关注如潮涌来,下庄人如何保持初心?毛相林说:“20年前,我们下庄在悬崖峭壁上抠出了一条出山路。几年前,我们下庄在脱贫攻坚中闯出了一条致富路。现在,我们下庄必须在乡村振兴中,迈向一条幸福路。”这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的深层意涵,也让作品主题从具体的乡村叙事,升华为对乡村振兴与精神家园建设的普遍思考。一条路,凿开了山的屏障,也凿开了心灵的桎梏。
\n作品的叙事语言独具张力,既保持了纪实作品的客观克制,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。描写修路艰险时,作者未用夸张形容词,而以白描手法记录事实:“杨亨华是村里有名的大力士,上工地后成为钻炮手,常需身系红绳吊在崖外打炮眼。一次放炮,炸飞的岩石碰到对面石壁反弹回来,如雨点般袭向躲在岩石后的杨亨华。他吊在悬崖上无处可躲,只能尽量紧贴石壁。”这些具体场景的累积,比任何抒情都更能展现过程的艰难。而对毛相林面对沈庆富牺牲的心理描写,仅用“话虽然说得很硬,毛相林心中却格外难过。他是土生土长的下庄人,熟悉每一个村民,沈庆富的意外让其心如刀绞,巴心巴肝地疼痛。作为村支书,他又不能让自己过于悲痛,还得鼓励大家,不让此事伤了修路士气,所有痛苦都只能深埋内心”等短短几句,便将悲伤与坚韧的复杂情感包容其中。
\n《浪漫曲 下庄今朝》中对今日下庄的描写,同样体现这种风格:“如今荒地变成了桃园,桃树已有半人高,整齐排列。一树树桃花盛开,桃红在青山的衬托下如诗如画。桃花与三角梅、蔷薇、柑橘和柚子花齐放,火热的红、淡雅的黄、纯净的白,姹紫嫣红,开在村民屋前屋后,开在高山的怀抱。”这些充满生机的意象,没有刻意地渲染,却让读者感受到下庄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蓬勃朝气。苦难的悬崖,终被信念与汗水浇灌成花开的沃土。
\n作家的情感更多隐藏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中。描写村民悬崖修路时,镜头时而拉远展现群像壮阔,时而聚焦个体的眼神与汗珠;讲述产业发展时,既写毛相林的决策,也记普通村民的建议。这种多视角切换,让叙事更加客观,也使读者能从不同维度感受事件的意义。
\n作品通过严谨的纪实、精巧的结构与克制的叙事,完成了对一个村庄、一群人的精神画像。它所记录的,不仅是一条天路的诞生,更是一个民族在脱贫攻坚征程中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,那些关于坚韧、团结与希望的永恒瞬间。下庄人凿出的每一道凿痕,都是刻在时代丰碑上的宣言。“新愚公”毛相林被表彰为“时代楷模”,原因之一就是他代表了下庄人“不甘落后、不等不靠、不畏艰险、不怕牺牲”的精神。
\n《向天开路——当代“愚公”毛相林》一书,记下了这些鲜活的故事,彰显着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。这种记录本身,便是对时代最真诚的回应,昭示着:只要精神之火腾腾燃烧,再高的绝壁,也挡不住一个民族向天开路的步伐。
\n作者简介:南风子,青年儿童文学作家,童书书评人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。著有“红色少年诗意传奇”系列长篇儿童小说《红宝石口琴》等。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,“东丽杯”孙犁散文奖,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。
\n简配资-简配资官网-专业股票配资论坛-配资资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